香港及亞洲地區科技金融公司新聞(包括AI、區塊鏈、數字貨幣、外匯等)

環球時報:黃河生態在國家戰略下野生動物恢復

北京,2023年9月20日–無論是它的農業產出還是它作為文明的搖籃的地位,黃河的價值很難從固定的角度量化。然而,對於鄭州的當地人來說,這條沙質的母親河流在過去幾十年裡獲得了一個超越其地理範圍的聲譽,成為休閒活動和觀鳥的完美去處。

鄭州北部新建的南郭頭廣場上,一個用紅磚建成的觀景平台高聳幾十米。黃河在這裡形成一個小彎,繼續向東流去。面對河流,這片看似無邊無際的水面反射出所有屬於自然的東西:茂盛的楊樹林和偶爾翱翔的白鷺。

這個地點非常適合欣賞風景如畫的日出或日落。在日落前不久,許多人聚集在平台的羅馬式台階上,其建築設計靈感來自於羅馬鬥獸場,欣賞夕陽西下。

整個平台都是用特製的巨型紅磚建成的,這些磚塊在防洪時也會發揮作用。黃河水利工程現在的作用是盡量減少洪水風險。

上周末參觀時,當地政府官員告訴《環球時報》,鄭州黃河的發展與國家黃河戰略的支持緊密相連。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9年呼籲共同努力促進黃河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重大戰略決策旨在確保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可持續發展。

“此外,隨著黃河法的出台,我們終於清除了所有污染工廠和農舍,將它們從延伸數百米的海岸灘上搬走,並建造了我們現在看到的休閒場所,”鄭州惠濟區政府官員張超告訴《環球時報》,自實施該法以來,目前已建成三個此類廣場。

新模式

遠離消失,靠近水道為遊客提供農家樂的農舍被政府搬遷到更內陸的地方,而農場主人則得到政府的補償。

然而,這些農舍並不是水污染的主要來源。為了完全恢復黃河的環境,各種沿海建造的工廠被拆除,以防止進一步的水土污染。

在河上航行幾十年的漁船也在漁民得到補償後被擱淺,黃河禁止捕魚。

“但這並不意味著黃河已成為純粹的觀光勝地。未來,我們將嘗試在盡量減少污染的情況下開發一些娛樂和餐飲中心,”張超補充說。

由於鄭州政府和當地居民的努力,黃河濕地自然保護區內的野生鳥類物種數量已從2006年保護區建立時的169種增加到現在的283種,17年間增加了114種,根據鄭州林業局2月發布的數據。

沿著七公里長的生態走廊,遊客可以觀察到白鷺等水鳥。

生態走廊兩側是黃河運河形成的湖泊和稻田,創造了和諧的平衡。在這個主要糧食產區,對河流生態的保護並未影響糧食產量。

根據最近在鄭州舉行的大河文明論壇上發布的2022年黃河高質量發展報告,2022年黃河沿線9個省份的糧食總產量達到2.42456億噸,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35.3%。

文化約束的未來

“對於黃河,我們的下一步是在每個河岸城市的特色基礎上建立其文化品牌,”國際商學院黃河學者吳承忠說。

9月初,中國啟動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的計劃,旨在創建中華文化的重要標誌,並塑造大河文明創新與傳承的典範。 “黃河的生態管理是建設文化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文化公園不等於生態管理,”吳承忠說。

黃河擁有自然生態走廊和三江源、祁連山、若爾蓋等幾個重要生態功能區。

在鄭州,京廣高鐵線跨越一座看似懸空的河流的橋樑,將北南連接起來,由於大量淤積,流速已大大減慢。為了向更多遊客展示管理黃河的歷史和成就,一座距離河流僅一石頭遠的黃河博物館保留了黃河文化。

“當然,未來還需要在黃河上開發更多當地文化旅遊模式,”吳承忠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