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及亞洲地區科技金融公司新聞(包括AI、區塊鏈、數字貨幣、外匯等)

包裹郵遞博覽會2023 | WallTech:利用全球雲協作網絡轉型物流

(SeaPRwire) –   上海, 2023年11月16日 — 2023年10月24日至26日,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舉行的2023年包裹郵件博覽會取得了成功舉行。這是世界上領先的包裹運送、電子商務物流和郵政行業的主要展覽,用於展示包裹運送、電子商務物流和郵政服務領域的最新技術、創新、軟件、解決方案和服務。

在為期三天的活動中,以其兩項旗艦物流軟件產品為主題的華爾科技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國際貨運軟件雲服務和跨境電子商務物流協同雲服務,在12號廳12.306展位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訪客。

劉峰先生,中國國際貨運代理人協會(CIFA)數字工作委員會主任兼華爾科技首席產品官,在包裹郵件博覽會創新論壇上發表了題為「中國跨境電子商務物流發展趨勢」的演講。劉峰先生以資深物流數字專家的身份,分享了他對世界電子商務行業的轉型、機遇和趨勢以及中國智慧物流SaaS解決方案的見解。

劉峰強調,過去十年中國跨境電子商務經歷了爆炸式增長。憑藉其製造業實力和數字創新能力,中國與全球貿易夥伴緊密合作,提升了全球跨境電子商務行業。

劉峰演講的幾個重要觀點:

  • 電子商務增長帶動物流創新和擴張。
  • 跨境電子商務增加國際物流挑戰和重要性。
  • 物流策略從市場擴張轉向整合和優化。
  • 新興市場提供新的全球擴張機會,尤其是對中國出口物流。
  • 華爾科技的雲服務促進跨境業務增長並降低物流數字障礙。

在展覽會上,劉峰還接受了活動主辦方Uki Media & Event的採訪。劉峰指出,越來越多的傳統品牌,尤其是在跨境電子商務領域,正在進軍電子商務領域。因此,更多品牌將吸引更多買家,從而導致對跨境物流服務的需求不斷增長。

隨著國際貿易壁壘的消除,全球消費者聯繫正日益加強。在未來十年內,全球人口和中產階級的擴大將推動跨境電子商務的增長,這得益於物流和支付技術的發展。世界貿易組織預測,到2030年,全球跨境電子商務可能飆升至30萬億美元,年均增長超過20%。

儘管全球經濟存在不確定性,但跨境電子商務,尤其是在亞洲非洲等新興市場,其潛力仍然巨大,這主要得益於對國際高品質、低成本產品的需求不斷增長。預計到2030年,亞洲將佔據此市場超過45%的份額。為滿足不斷演變的消費者對便利性、多樣性和個性化服務的需求,跨境電子商務平台日益倚賴AI、大數據分析和區塊鏈等技術來提升服務水平和客戶體驗。與此同時,環保意識的增強也使可持續發展和綠色實踐成為此行業的重要競爭因素。

回顧近期趨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報告稱,2021年全球跨境電子商務市場規模達到2600億美元,年均增長超過17%。此外,Statista數據顯示,中國的跨境電子商務進口從2019年到2020年增長31.1%,達到1851億美元

華爾科技為不同國際物流領域提供全方位軟件解決方案,促進多樣化業務發展:

  1. 全球化:利用全球雲基礎設施,公司可以無地域限制地運營並與全球合作夥伴合作。
  2. 成本效益服務建立:通過公共雲部署,企業可以以低成本加入平台並訪問高度冗餘的共享基礎設施。
  3. 數據安全和合規性:華爾科技重視數據安全和合規性,在此領域投入重資。

關於華爾科技()

華爾科技成立於2011年,是一家領先的SaaS平台開發和軟件服務供應商,專注於跨境物流和供應鏈管理的雲基礎軟件服務。我們致力於行業SaaS技術的應用,努力成為全球最值得信賴的平台。華爾科技將 cutting-edge技術與豐富的跨境物流行業經驗深度整合,有效促進傳統國際物流企業的數字轉型和升級,大幅提升其業務運營效率和降低運營成本。

聯繫我們
官網:
電子郵件地址:  

社交媒體
Facebook:
Linkedin:
Twitter:
Youtube:

本文由第三方內容提供商提供。SeaPRwire (https://www.seaprwire.com/)對此不作任何保證或陳述。

領域: 頭條新聞,日常新聞

SeaPRwire 為全球客戶提供多語種新聞稿發佈服務(Hong Kong: AsiaExcite, TIHongKong; Singapore: SingdaoTimes, SingaporeEra, AsiaEase; Thailand: THNewson, THNewswire; Indonesia: IDNewsZone, LiveBerita; Philippines: PHTune, PHHit, PHBizNews; Malaysia: DataDurian, PressMalaysia; Vietnam: VNWindow, PressVN; Arab: DubaiLite, HunaTimes; Taiwan: EAStory, TaiwanPR; Germany: NachMedia, dePresseNow)